
圖中晶體管序號與電路板上標注一致,L聲道中電阻電容序號是抄板時所加。兩個聲道完全一樣,本文以L聲道為例對電路原理進行分析。
由前置電路送來的±12V電源是給設置在功放主板上的視頻切換電路供電的,電路圖中不包括視頻切換電路。雙芯屏蔽線為兩路主功放提供左右聲道信號。左聲道信號經R1.C1耦合,通過帶通濾波器R2、C2濾除超音頻后加到差分放大電路。T1、T2組成NPN差分放大器,T3、D1、D2組成此差分放大器的恒流源。T5、T6 組成PNP差分放大器,T7、D3、D4是恒流源。采用雙差分輸入可使電路完全對稱,對電路的平衡非常有利。T4、T8是電壓放大級,把經過差分電路輸出的信號再次進行放大,為后級提供足夠的激勵電壓。輸入信號經過差分放大器集電極輸出已經倒相,在電壓放大級集電極輸出后再次倒相,還原成原始相位。后邊電路都是射極跟隨輸出,使總輸出的音頻信號相位與輸入信號相位保持一致。設置在T4、I8的基極與集電極之間的C5、C6,是消除高頻自激的補償電容,也稱中和電容。T9、D5組成恒壓偏置電路,為后級提供恒定的靜態偏置電壓。D5使偏置電壓得到0.7V的鉗位,克服大動態時T9深度導通造成的瞬間交越失真。T11、T15 是電流放大級,也稱推動級。電路板上標注這兩只管子是TIP41、TIP42,實際使用的是C2073、A940。這里使用中功率管,是為給后級并聯的大功率管提供足夠的基極電流。T12、T13和T16、T17是兩對功率管,其發射極的0.25Ω/5W電阻有電流負反饋作用,其中R27、R29還是后級電路的取樣電阻。T10、T14是過流保護電路。當信號過強導致功率管輸出電流超過2A時,R27、R29的壓降將達到±0.6V以上,T10、T14將會進入放大狀態,集電極輸出倒相后的信號經D8.D9加到推動管基極。抵消激勵信號強度,減小了推動管的發射極輸出,從而使功率管輸出電流減小。T18、T19、T20組成輸入信號限幅電路,這是該功放特有部分。當功率管輸出信號過強時,取樣電壓使T18進入放大狀態。隨著T18的導通T19的基極電壓被拉低,T19隨之導通。T19的導通又使T20獲得偏置而導通,把輸入信號對地分流。減小了輸入信號幅度,防止輸出過載。C4、R18、C3、R17組成交直流負反饋網絡,對高頻自激進行抑制,對中點漂移進行伺服。L1、R42對輸出信號中超音頻部分進行濾除,R43、C12組成茹貝爾網絡,對揚聲器的純電感負載進行補償,防止高頻信號在電感電路產生移相而造成的自激。
傳統功放的OCL放大器都設置有揚聲器保護電路,防止開機直流沖擊的延遲保護和防止中點偏移的直流保護。該機對所有元件進行了嚴格的篩選與配對,克服了晶體管的分散性和阻容誤差,使電路具有良好的對稱性,避免了開機直流沖擊和中點偏移現象。所以此功放沒有這些保護電路,整個電路顯得更加簡潔。雖然電路中在輸入輸出端都設置有保護電路,正常使用故障率很低。但如果因使用不當一旦造成功率管擊穿,因沒有繼電器保護,還會直接威脅到揚聲器。這一點維修時也要特別注意。
網友評論